首页 常识

六艺指的是什么具体内容(孔子的课程:六艺与六经)

发布时间:2024-11-07 09:06:36

孔子讲学图

六艺

孔子教授弟子的知识,早期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指各种社交礼节,礼的背后是身份制度。

周人的礼混合了制度和民俗两个层面,小到一般士人的婚丧嫁娶、祭祖待客,大到国君会见国君、国君朝觐天子,周人都有一套繁琐的礼节。

是音乐。

周人贵族的礼仪,特别是外交、祭祀,都要有音乐伴奏。所以儒家不能不懂音乐,这也是孔子教授的必修课。

各国朝廷里有专门的乐官,叫“师”,都是盲人,因为他们听音敏感。大贵族自己有家庭乐队。春秋贵族吃饭要有乐队伴奏,叫“钟鸣鼎食”。比如宋景公,一次想找个大臣商量事情,听见大臣家那边有钟声传过来了(那时编钟是乐器),宋景公知道这是大臣在吃饭,就让人等音乐停了再去叫。

古代的“乐”也包含了舞蹈。那时贵族宴会,宾主经常一起跳舞。还有更正式的场合,朝廷的典礼、祭祀,也都有集体舞蹈的程序,有点像现在的团体操表演。贵族子弟从小受教育,舞蹈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要从十几岁学到二十多岁。

射与御

射箭与驾驶马车

这是打仗的技能,贵族的基本功。但这两样不是书本知识,得靠平时有条件多训练,再加实战锻炼。

西周的时候,周王朝廷有专门的贵族学校,教贵族子弟们驾车、射箭,也教一点文化课,那时就叫“大学”。但自从西周终结,朝廷东迁以后,王室的权威不行了,贵族学校也办不起了。到孔子时代,贵族只能在自己家里学这些,因为他们养得起教练师傅。

孔子成为贵族以后,也补课学会了赶车、射箭。他给学生们教这些,最需要的是那些穷人家出身的学生,他们以前没机会接触这个。驾驭四匹马的车,需要很复杂的技术。以骑马为例,靠系着马嚼子的缰绳控制方向,拉右边绳子马就往右拐,拉左边的就往左拐,两根一起往后拉,就是“刹车”。四匹马驾车,就有六根缰绳了,它们怎么抓在手里,怎么操控,《诗经》叫“六辔在手”,大有学问。

书和数

指书法和算数,也是实用技能,给贵族家当文书、账房先生,这两样有用。孔子以前给季氏家干活,管仓库,管牛羊,就是用这两样。

以上“六艺”,是孔子早期教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士的基本技能。随着孔子和弟子们年龄越来越大,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越来越高,课程就提高到了“六经”。或者说,孔子教弟子,前期主要是六艺,后期主要是“六经”。

六经

六经是孔子晚年教授弟子的主要内容,后世又成了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经”就是经典文献,六经分别是《仪礼》、《乐经》、《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孔子一辈子“述而不作”,他没往六经里面加什么自己的东西,就是个编辑整理者。下面分别介绍“六经”的内容,它们和孔子的关系。

《仪礼》

是各种贵族生活和朝廷礼仪的操作手册,在前面“六艺”中已经介绍过了。这是孔门老本行。

《乐经》

现在没有了。有人说,乐本来都是乐曲,本来就没有写成过文字,乐的内容都是盲人乐师代代相传,也没法写成书。但那些乐曲也都失传了。

《诗经》

是从西周到春秋时候王朝和各国的歌谣。这些歌谣有冠冕堂皇的,在祭祀祖先、国家庆典等正式场合上合唱伴奏;有比较正规的,在贵族们宴会上唱;还有很通俗的,是老百姓民间的歌谣小调,其中有很多情歌。

《诗经》的作用,孔子归纳有六条:

可以引发话题,这叫“兴”。就是先背两句诗,再开始说正事。现在的民歌,像《信天游》,还有这种“起兴”的写法;

可以了解各国的风土民情,这叫“观”。因为诗经按国家分类,看不同国家的诗,就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历史、风俗;

可以跟人打交道,这叫“群”。因为诗经里有很多社交诗(特别是《小雅》部分),酒宴上唱的,可以用来劝酒或躲酒。

可以讥讽时弊,指桑骂槐,这叫“怨”;还可以学事父、事君。这两样,因为诗经——还是《小雅》里,有很多政治诗,有宣誓效忠周王的,也有政治失意、破口大骂的。

最后,还能学各种草木鸟兽的名字,像幼儿的“看图识字”。孔子理解的诗,实用性都很强。这其实不是诗歌的本意。

《尚书》

意思就是古代的书。古到从传说的尧、舜、禹开始,然后是夏、商、周朝,分别叫《夏书》《商书》《周书》。这些书大都是帝王的讲话稿,安排接班人、战前动员,都有大会讲话。还有针对某人、某事的讲话,比如封一个大臣当诸侯,或者针对当前贵族的不良风气,发表专门谈话,构成了《尚书》里的篇章。孔门弟子学《尚书》,就是在学古代史。

《周易》

是算卦用的。那时人们迷信,干大事前都要算卦,问问神明的意思。举行典礼、祭祀、宴会也要算卦。算卦有两种。用乌龟壳,火烫以后看裂开的纹理,叫“卜”,“卜”字就像龟壳上裂开的缝。另一种用草棍算,因为古人也拿草棍算数学题,像后世的算盘,运用到算命上很方便,这叫“筮”shì。卜用的龟壳,筮用的筮草,都很有讲究,古人认为龟壳、筮草越是珍贵难得,算出来的卦就越准。

《春秋》

是编年体的近代史,它和孔子的关系太复杂,得专门说说。

《春秋》本来是鲁国的官方档案。国内外有什么大事,随时记载,但篇幅不大,都是寥寥数语。史官记载这个干什么用?有学者推测是“告庙”用,就是按季节时令祭祀先君的时候,要向祖先汇报最近发生的大事。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就编辑成册,成了史书。这种档案保密,一般人看不到,有专门的史官保管。

《春秋》是鲁国官方的档案,缺点是有些事情不敢如实写,比较隐晦,其次是太简略,一年只有寥寥几条,百十个字。所以光靠《春秋》还看不懂春秋历史,需要看《左传》。《左传》的内容比《春秋》多了几十倍,翔实多了。

为什么会有《左传》?据说是鲁国一位叫左丘明的朝廷史官,看到《春秋》太简略,几乎没人能看懂,就写了本解读《春秋》的书,全名叫《春秋左氏传》。“传”意思是解释,书名就是“左氏对《春秋》的解释”,简称《左传》。

“六经”的缺点

孔子也说过六经各自的缺点,或者说是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诗经》会让人变傻,“愚”——诗人嘛,疯疯癫癫甚至自杀都很常见。诗里面可以爱得死去活来,可以恨得食肉寝皮,但生活中不能这么极端;

《尚书》里面有很多虚假不可靠的东西,“诬”。因为太古老了,难免有后人杜撰的东西掺进去;

《乐》骨子里是奢靡的,因为能养得起乐队的,都是大富大贵之人,投资太大了。太喜欢音乐的人容易败家;

《易经》容易流于骗人、害人,“贼”。以算命为生的,很容易走到这一步。再沉迷得深了,就容易搞成邪教;

《礼》的缺点是过于“烦”,教条的东西太多。要是人都原封不动地按照《礼》来办事,日子都没法过了;

《春秋》的缺点是“乱”,因为春秋史的特征,就是列国都没规矩了,内部是各种政变内战,外部是各种斗气的混战。

古代的儒家大师,乃至今天的研究者,都不太敢说“六经”的坏话,也很少注意到孔子对“六经”的这些批评。反倒是“六经”的老祖宗孔子最清醒。

怎么避免这些负面影响?

用现在的话就叫“反对教条主义”,不要老想把书本上的某句话直接照搬到现实里面来。孔子爱讲“权”,这个权不是“权力”,而是权变,是做事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环境、背景。

具体到“六经”,孔子有一套标准,为了对付《诗经》的愚,人应该“温柔敦厚”,不要太情绪化;对付《尚书》的诬,人应该“疏通知远”,就是别拿古书太当真,用生活常识来驾驭古史里那些过于离奇的东西;对付《乐》的奢靡,人应该“广博易良”,就是兴趣广泛一点,考虑的问题多一点;对付《易经》的贼,人应该“洁静精微”,别老想用占卜算命追求功利性的目标;对付《礼》的烦,人应该“恭俭庄敬”,既老实诚恳,又知道节俭和简约;对付《春秋》的乱,人应该“属辞比事”,就是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背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理解前人做那些离奇的事情,是有他不得已的大环境。

相关阅读
按揭买房为什么要公证(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婚前财产公证) 卡特兰为什么不开花蕾就枯萎了(卡特兰不开花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为什么冰箱多为白色(为什么同配置的冰箱,白色的更贵呢?) 水泥为什么要加水才会凝固(对于水泥你知道多少呢?) 为什么做盆底肌修复(为什么产后盆底肌修复必须做?) 天然气为什么便宜(天然气用的越多越便宜是市场经济规律吗?) 为什么本命年不结婚不搬家(老人言:结婚不能在三个年份结?) 为什么电脑鼠标没反应(电脑主机开机,为什么显示器,键盘鼠标无反应?) 钢材为什么要热处理(你知道什么是钢材的热处理吗?) 打雷为什么有声音(打雷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