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03 08:25:37
淳化县位于三秦腹地,泾水之阳,距省会西安75公里,咸旬高速、211国道穿境而过。淳化以北宋太宗皇帝(赵炅)赐年号而得名,境内现存文物古迹324处,国家级精品文物400余件。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中国山水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陕西荞麦饸饹之乡”等荣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悬在空中的花篮”。#陕西#
历史沿革
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淳化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
秦统一后,设内史郡,辖云阳县。云阳县域即今淳化县及泾阳县北部,县治在汉甘泉宫遗址一带。《括地志·云阳县》云:“云阳故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长安志》记载:“云阳县,古有云阳宫,因以为名。”
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追封勾弋夫人为皇太后,修建云陵,据此立县,取名云陵县。云陵县城(俗各故城)至今尚存。平帝元始年间,撤云陵县,并入云阳县。新莽时,云阳县属列尉郡;东汉时,属左冯翊。曹魏时,撤云阳入池阳(今淳化、三原、泾阳、礼泉),属冯翊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复置云阳县,治在泾阳,属北地郡,西魏改属通川郡。北周在云阳县兼设云阳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云阳郡,县属雍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云阳县属京兆府。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云阳县北部立石门县,二年于县境立泉州,云阳归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石门县为云阳县,八年(公元634年)又撤销,入池阳,改云阳。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设立鼎州,云阳归属。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属雍州。五代后梁时,云阳县属大安府;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改属耀州。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于云阳县梨园镇(今淳化县城)设县,并以太宗年号命名日淳化县,属耀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属彬州。金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淳化属金国,隶彬州。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并三水县(今旬邑县地)于淳化,属彬州。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复设三水县。清初淳化归西安府,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属彬州。
民国时期,淳化县属彬州。1935年后季,工农红军解放了淳化北部,划分为淳耀县和赤水县两部分,淳化县南部为国民党统治区。赤水、淳耀二县,初归关中特区,后属陕甘宁边区,直隶关中分区。淳耀县辖淳化东北部和耀县部分地区,县政府曾驻安社村和桃渠河村。1943年淳耀县政府迁往耀县,淳化县原属淳耀县地归属赤水县。赤水县辖旬邑县部分地区和淳化县的西北部,县政府先后驻马家山、蒋家山和王家村。
1949年2月24日(农历正月二十七日)淳化县城解放,同年3月27日全县解放,撤销赤水县,成立淳化县,县治今淳化县城。1949年淳化县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属宝鸡专区,1957年复属咸阳专区。1958年12月淳化县并入三原县,属省直辖,1961年9月复设淳化县,归咸阳专区。1966年6月至1971年10月归咸阳地区;1984年10月改咸阳地区为咸阳市,淳化县隶属。
行政区划
1949年3月,全县解放。4月,全县划分为10个区、55个乡。6月,方里区划归本县,土桥区归旬邑县。10月,全县划分为秦河、铁王、马家山、官庄、梁家庄、润镇、方里、城关8个区,51乡,154个行政村,444个自然村。秦河区辖7乡,27个行政村,91个自然村;铁王区辖5乡,17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马家山区辖8乡,21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官庄区辖6乡,14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梁庄区辖4乡,13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润镇区辖7乡,17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方里区辖7乡,21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城关区辖7乡,24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
1950年5月,调整区乡行政区划,编为6个区,45个乡,432个自然村。撤销秦河区,其辖地划归铁王区。撤销梁家庄辖地,划归官庄区。
1953年6月,本县按照省调整区、乡行政区划方案,调整区、乡机构。拨彬县龙高区所属井村、兴桥、里村沟圈3乡归淳化县;调整原一、二、三区(老区)为4个区;新编3区,共7区,48乡,465个自然村。
1955年2月,改县人民政府为县人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改为乡、镇人民委员会。
1956年2月,全县编为3个区,辖20个乡镇(其中直辖4乡),511个自然村。调整后:官庄区辖马家乡、马家山乡、北城堡乡、黄甫乡、胡家庙乡、官庄乡的157村;铁王区辖南村乡、卜家乡、周山乡、秦河乡、铁王乡的153村;方里区辖固贤乡、徐村乡、夕阳乡、秦庄乡、石桥乡的111村;县直属润镇乡、车坞乡、城关乡、大店乡4乡共90个村。
1957年11月,划石桥乡为县直辖。1958年8月,撤区并乡,全县并为8个乡,乡下编为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生产小组。8个乡分别为:官庄乡(驻官庄,辖原官庄、胡家庙、黄甫3乡)、十里塬乡(驻十里塬,辖原马家、马家山、北城堡3乡)、铁王乡(驻铁王街,辖原铁王乡、周山乡和秦河乡部分)、南村乡(驻南村,辖原南村乡、秦河乡大部、及原方里乡胡家嘴、赵家嘴等村)、方里乡(驻方里街,辖原徐村乡、夕阳乡和固贤乡)、石桥乡(驻石桥,辖石桥、秦庄2乡)、润镇乡(驻润镇街,辖原润镇乡、卜家乡和车坞乡及原城关乡西北5村)和城关乡(驻县城北关,辖原城关、大店2乡)。
1958年9月,本县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撤销区、乡机构。原8乡即改为8个人民公社,驻地、辖域未变。其名称改为:超英人民公社(官庄乡)、超美人民公社(十里塬乡)、先锋人民公社(铁王乡)、赤卫人民公社(南村乡)、东风人民公社(方里乡)、钢铁人民公社(石桥乡)、红旗人民公社(润镇乡)、幸福人民公社(城关乡)。
1958年12月,撤销淳化县并人三原县,各社旋复原名。本县辖区划编为4个公社,25个管理区,原超英、超美、东风3社复名为官庄、十里塬、方里公社,辖地未变;原红旗、先锋、赤卫、钢铁、幸福5社合并,名淳化公社。1959年5月,官庄公社取销管区,改为大队管理后,管理区减为20个。
淳化公社驻县城,辖秦河、安子哇、石桥、大店、车坞、润镇、铁王、城关、秦庄、卜家、南村11个管区;十里塬公社驻十里塬,辖马家、十里塬、马家山、北城堡4个管区;方里公社驻方里街,辖夕阳、方里、徐村、固贤、汉寨5个管区;官庄公社驻官庄街,辖庄子头、沟渠头、北庄、胡家庙、枣园、井村、寇北、黄甫、孙家、上原、里村11个大队。
1961年5月,在管区的基础上,原县地划分为15个公社,即:方里、夕阳、固贤、石桥、城关、南村、秦河、铁王、马家、十里塬、北城堡、润镇、官庄、黄甫、胡家庙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原淳化县建制,城关公社划分为城关、大店、车坞3个公社,润镇公社划分为润镇、卜家2个公社。全县划编为18个公社。
次年4月,划出秦河、铁王两社部分地区,成立安子哇公社,共19个人民公社。11月,在边远地区新设方里、十里塬、铁王、官庄4个区工委,辖方里等13个公社。官庄区工委,驻官庄镇,辖官庄、黄甫、胡家庙公社;十里塬区工委,驻十里塬,辖马家、十里塬,北城堡公社;铁王区工委,驻铁王镇,辖卜家、铁王、秦河、安子哇公社;方里区工委,驻方里镇,辖方里、夕阳、固贤公社;石桥、大店、车坞、城关、润镇、南村6个公社,为县直属。全县共19个公社,219个大队,969个生产队,765个自然村,1个家属管理委员会。
1965年7月,撤销方里、铁王、十里塬、官庄4个区工委。
1966年9月29日,更改部分公社名称。夕阳更名向阳人民公社;固贤更名东风人民公社;官庄更名红旗人民公社;胡家庙更名兴无人民公社;大店更名东方红人民公社;黄甫更名立新人民公社;其它公社仍用原名。
1970年5月20日,更名公社恢复原名。1981年全县村落普查,废26村。
1984年4~6月,改“政社合一”为政社分设,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是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城关镇为建制镇;划出石桥公社宋村、林庄、米仓、寺村、文家庄、肖家、九庄、沿村、秦庄等9个大队41个生产队,设立秦庄乡建制,乡政府设秦庄村;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全县共设1镇19乡,372个村民委员会,676个自然村,1个居民委员会。
1992年,润镇乡甘南、甘北、甘东村合并为甘沟村。
1993年4月,城关镇枣坪村第二村民小组撤销,成立枣坪居民委员会,隶属城关镇。至此,全县共370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
2001年11月,将原来黄甫乡并入胡家庙乡,安子哇乡并入秦河乡,北城堡乡并入十里塬乡,夕阳乡并入方里镇,南村乡并入城关镇。至此,原来的20个乡镇合并为10乡5镇。2005年10月,合村并村将原来的370个行政村合并为204个行政村。
2011年淳化县辖12镇:城关镇、官庄镇、马家镇、方里镇、润镇镇、胡家庙镇、十里塬镇、卜家镇、车坞镇、铁王镇、固贤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2023年全县总面积983平方公里,辖7镇1办(城关街道、官庄镇、方里镇、润镇、车坞镇、铁王镇、石桥镇、十里塬镇)128个行政村4个社区,常住人口14.1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