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山西沁县,希望之域

发布时间:2024-12-19 08:39:52

沁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北部,境域东连襄垣,南接屯留,西毗沁源,北临武乡、平遥。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25~36°57′,东经112°29′~112°53′。沁县下辖定昌、郭村、故县、新店、漳源、册村6镇,段柳、松村、次村、牛寺、南里、南泉、杨安7乡,设6个社区、306个行政村,2017年,全县户籍总人口17.38万人。县政府驻地定昌镇。

沁县西靠太岳山,东依太行山,境域四周环山,中部平坦,总面积1320平方公里,自古即为长治地区北向交通要道。境内太焦铁路、208国道纵贯南北,二沁铁路、沁涉公路、长太高速连接线(王村—段柳)横跨东西,建设中的太焦高铁在县域东部设站,通车后县城至太原、长治仅需1小时左右,交通优势较为突出。有上党“北大门”“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

沁县为千里海河源头浊漳西源的发源地。境内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为主,部分基岩裂隙水由河川径流渗漏补给。地下水层中三叠系地下水水量丰富,无污染,水质优良。境内有大小河流126条,总长633公里,有大小泉水270余处。浊漳河(西源)、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8条主要河流呈井字型分布,全县建有圪芦湖、月岭山2座中型水库和11座小型水库,总库容6830.4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766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约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约4500万吨,是长治乃至山西的富水县,有“千泉之县”“北方水城”之美誉。

沁县地处北纬37°附近,位居人类生存和有机农业生产的“黄金纬度”,具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优势。沁县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474.7小时,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660毫米,全年无霜期170多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沁县土地肥沃,土壤层深厚,可耕地多,全县拥有100多万亩宜耕、宜林、宜游的土地。境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是山西乃至华北地区原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县份之一。原生态、无污染、纯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有的小气候,为沁县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提供了绝佳条件。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21世纪初,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晋东南浊漳河流域进行早期文化考古调查中,在沁县道兴、长胜等地发现了早于庙底沟文化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据此推断沁县在距今约7000年—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县境在尧时属冀州,舜时改属并州,夏、商复属冀州。周定王十四年(前593),晋景公命士会率军灭赤狄甲氏、留吁,归晋,晋置铜鞮邑。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后,晋平公置铜鞮邑为晋国的别邑(即陪都),并建铜鞮宫。周灵王十二年(前560),晋悼公把铜鞮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周敬王六年(前514),晋顷公灭羊舌氏族,把铜鞮分为铜鞮(今沁县)、杨氏(今洪洞)、平阳(今临汾)。

出土于沁县的铜鞮青铜币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魏、韩、赵三家分晋,铜鞮属赵。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秦兵二攻阏与城,占领赵国城邑九座,复置上党郡,辖铜鞮。汉高祖二年(前205),韩信与魏王豹大战铜鞮山南,豹败北,河东地尽归汉,铜鞮亦归。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周勃统兵转战铜鞮,大破韩王信主力。

十六国时期,铜鞮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的上党郡。南北朝时期,铜鞮改隶并州乡郡。北魏建义元年(528),复置襄垣郡,分铜鞮、襄垣,设五原县,属襄垣郡,并置乌苏城。北齐天保九年(558),撤襄垣郡,五原县复归铜鞮、襄垣。隋开皇三年(583),废乡郡,铜鞮归潞州。大业元年(605),撤甲水县(治在今南涅水村),归铜鞮、乡县。

唐武德元年(618),铜鞮隶韩州。武德三年,析铜鞮、乡县复置甲水县。武德九年省甲水县, 复归铜鞮、乡县。贞观十七年(643)废韩州,铜鞮隶河东道潞州。永徽六年(655),铜鞮始隶沁州。显庆四年(659)仍归潞州。

五代十国时,铜鞮县先后属唐、晋、汉之潞州。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铜鞮县乱柳(今段柳村)石围建威胜军(今沁县城),属河东路,隶铜鞮、武乡。靖康元年(1126)十月,金兵南下,威胜军刺史李植率众投降,威胜军改绵山郡,属河东南路,铜鞮随金。天会六年(1128),改绵山郡为沁州。元光二年(1223),升沁州为义胜节镇军,领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县及南关镇。正大六年(1229),元军攻陷义胜节镇军,节度使禹显率军退守襄垣,沁州属中书省河东晋宁路。元至元三年(1266),武乡并入铜鞮。元贞二年(1296),沁州领铜鞮、武乡、沁源三县。

明洪武初年,铜鞮县入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武乡、沁源二县。万历二十四年(1596)五月,改属汾州府。万历三十二年(1604)仍直隶山西布政使司。

清沿明制,沁州仍为山西省直隶州,归冀宁道,领武乡、沁源二县。1912年,废沁州称沁县。1914年,省下置道,沁县属冀宁道。1930年,废道,直属山西省,划为二等县。1937年10月,第三行政区行政主任公署驻沁县,辖沁县、沁源、安泽、黎城、襄垣、武乡、和顺、辽县、昔阳、祁县、太谷、榆社等12县。1939年7月5日,日军二次侵占沁县城,次年9月,抗日政府设路东办事处。1941年1月,撤销沁东县,抗日政府置漳源县。同年9月,沁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行政公署七专区。1942年3月,漳源县并入沁县,属一专区。1946年7月21日,沁县城解放,路东地区回归沁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沁县属山西省长治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沁县属晋东南专区。同年11月,襄垣、沁县、沁源三县先后合并为襄沁县、沁县,治所均设沁县城。次年,三县分治。1985年5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沁县属长治市。

历史遗存 丰富多彩

沁县历史悠久,自古多为中心辖治之所,境内历史遗存丰富,历代修建的寺、庙、观、院、庵及堡寨、古墓、古城、驻跸台遍布县境。2016年,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文物点300余处。

大 云 院

位于郭村镇郭村,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为坐北面南二进院,长35.49米、宽21.64米,占地面积768平方米。北宋重建,金大定十二年(1180)重修时题名大云禅院,金崇庆元年(1212)正式敕用。中轴线上原依次有山厅(山门)、前殿、后殿、厢房等建筑,遗存有前殿、后殿,后殿(正殿)为金代遗构,山门为清代建筑。山门台基高1.0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柱头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一攒,石鼓柱础。正殿石砌台基高1.05 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柱头斗拱四铺作单抄,补间隐刻拱,青石质宝装莲瓣柱础。两山墙有壁画50平方米。院内存有金代崇庆年重修寺院及敕赐寺名之详情碑两通、1950年郭村烈士纪念碑1通。该院1986年8月18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 照 寺

位于县境郭村镇开村小学校园内。据清乾隆《沁州志》记载: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金、明、清多次修葺。坐北向南,长14.81米、宽14.17米,占地面积 210 平方米。原为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佛像等造像多尊。后仅存大殿,为金代遗构。大殿石砌台基高0.80 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六架椽屋五椽袱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柱头收分卷刹,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昂,补间五铺作斜昂,正中华拱出二跳不出昂。前檐当心间施板门、两次间直棂窗。大殿内存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节义观音堂碑记1通。198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 教 院

位于县境牛寺乡南涅水村。东汉永平十年(67)建,初名“弘教寺”,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寺院规模日趋扩大。后寺院建筑曾毁于兵火。金代重建。据碑文记载:元至元八年(1271)、清康熙四十至五十六年(1701—1717)均有重修。坐北朝南,长60.01米、宽27.1米,占地面积1483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分布有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遗存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为明、清建筑。山门为明代建筑,石砌台基高0.4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斗拱三踩单昂,原门窗已不存。过殿台基高0.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脊檩题记“大清乾隆三十三年重建”。院内存元代、清代石碣各1方,清代重修碑2通、民国10年重修碑1通,存古柏1株。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争取资金40万元对正殿进行了维修。2013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涅水石刻陈列馆

南涅水石刻景区位于沁县城南风景点二郎山界内,馆名为赵朴初题写。为国内最大的民间北魏石刻陈列馆,中央美术学院等中国十大美术名校美术写生基地,并以中国传统雕塑的经典被选入中国美术高等教育教材。

南涅水石刻的窖藏地发现于县境南涅水村北、涅河南岸。整体建筑仿明、清风格。以中轴线坐北向南分3所院落:即群佛宫、铜鞮碑林、万象馆,存有1100余块北魏永平三年(510)至北宋天圣九年(1013)的民间艺术雕刻珍品。馆中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遗像为主,累积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朝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题材多以佛教活动为主,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佛教、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造像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块石刻四周满雕佛龛、佛像及各种花卉纹饰,刻工精细,情态各异,有呼之欲动之感。每组5至7块,均可迭垒成塔形。另有个体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的尺许,姿态秀丽,各遂其情,造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2008年至2010年间,县文物旅游部门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砌护坡、硬化停车场、维修视频监控系统,文物保护条件得到改善。2010年,南涅水石刻景区被列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沁县非物质文化种类较多,传承历史悠久,传统曲艺“沁州三弦书”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习俗、沁州干馍制作技艺、烂柯的传说、元王高跷4个项目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挑高秧歌等10项民俗文化被公布为长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沁州三弦书

沁州三弦书是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等地的传统曲艺形式,是北方鼓书艺术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沁州三弦书,又称“老州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流传于晋东南的沁县、武乡、沁源、襄垣,晋中的左权、榆社,晋南的安泽、浮山等地的一种著名曲艺形式。早期艺人均为盲人,大多为糊口谋生。始为单人或双人演出,后渐为多人、团体出演。历史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在沁州举行艺术赛事以庆贺与交流。抗日战争时期,沁州三弦书艺人曾自发组织和成立“盲人曲艺宣传队”,宣传抗日思想,表达爱国之情。新中国成立后,沁州三弦书推陈出新,编写出不少新节目,明目人和女性开始加入到表演沁州三弦书的行列。演出加入了反二把、笛子、四胡、二胡、琵琶、笙和洋琴等伴奏乐器和多人辅助说唱形式。1958年,沁州三弦书老艺人韩荣先、陶金旺说唱的《沁县六大变》参加全国曲艺赛,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留影。1983年8月,沁州三弦书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2006年,沁州三弦书被公布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三弦书被列入乡土教材内容,少儿三弦书、少儿音乐快板等多种曲艺表演形式开始在学校兴起。全县50多个说唱团体常年深入城乡宣传演出,并逐渐融入婚丧娶嫁、祝寿满月、迁居圆锁、店庆庙会等民间喜庆表演。2009 年,沁州书会成为沁县一年一届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一项重要内容。2012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沁县“中国曲艺之乡”称号,沁县成为山西首家、全国第35个曲艺之乡。2013年,沁县成为山西首家“全国曲艺创作培训基地”。2018年,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获得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

端午民俗节暨龙舟邀请赛

沁县一年一度的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始于2009年,活动项目包含开幕式、龙舟邀请赛、户外运动展示、传统庙会、沁州黄小米文化节、游泳表演、文化研讨、摄影展、集体婚礼、棋源竞技、钓鱼大赛、民俗展演、沁州书会、传统节目表演、地方特色产品展销、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焰火晚会、沁州书画展体育舞蹈表演、旅游宣传推介及招商引资洽谈会、闭幕式等。与平遥的春节、介休的清明节、和顺的七夕节一并成为山西传统节庆文化四大品牌。节庆活动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中国旅游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搜狐网、新浪网等众多媒体关注,每年吸引旅游人数30万人左右,旅游收入数百万元。

人文荟萃 青史有名

沁县素有人文荟萃之域、文化之乡的美誉。古代有春秋时期羊舌赤、晋时李熹、隋末王通、元朝杜思敬、明朝霍守典、清朝王省山、吴琠。民国以来,有国际著名的植物学家、生物统计学家王绶、开国少将张文舟、抗日救亡运动先锋王大任。新中国成立后,卫崇保、王沁林、田怀玉、安秀峰、张烨、安钢、王志英7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一代良相吴琠

吴 琠(1637—1705),字伯美,号铜川,清沁州徐村人。自幼聪明好学,清顺治十六年(1659),考取进士。康熙六年(1667),任河南汝宁府确山知县。因政绩卓著,于十三年(1674)越级晋升为吏部稽勋司主事,月余又升任验封司员外郎。十六年(1677),先调吏部任考功司郎中,又迁文选司郎中。在吏部供职3年,使吏治之时弊得以纠正,被吏部尚书魏象枢称为“本朝选君第一”。十七年(1678)后,连任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右参议、通政司右通政、太仆寺卿(从三品衔,正职)、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三品衔)等职。二十八年(1689)闰三月,吴琠服阙期满赴京,官复原职,不久,升补兵部右侍郎,同年,补授湖北巡抚。三十五年(1696),琠奉调回京,任都察院御史、会试副总裁。三十七年(1698),吴琠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官居一品,尊称“相国”。三十九年(1700),康熙帝赠其“风度端凝”匾额。四十一年(1702),御书“思诚堂”匾额赐琠。四十四年(1705)六月三日,病逝。康熙十分器重终生尽职的吴琠,生前多次称赞他为官“吏服民怀”。在赐琠的御笔“千字文”背面写道:“吴琠为人宽厚和平,持己清廉,先任封疆,文武军民受其实惠者,至今颂之,朝中之事,面折廷争,必得其正,朕甚重之。故书于后,以纪其大臣之体。”

开国少将张文舟

张文舟 (1912—1986),原名霍昭汉,沁县郭村镇郭村人。1931年高小毕业,参加晋绥军李服膺部学兵队,又转入冯玉祥办的西北军校学习。1932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26日,随抗日同盟军宣布起义,后起义失败,他不畏白色恐怖,只身出走,寻找组织,终于在北平找到了党。1934年,他到绥化东北军独立三十一旅继续做兵运工作,因策划士兵反对军官贪污军饷,暴露身份,被迫出走。1934年冬,参加杨虎城十七路军,在部队中以搞读书会、经济会为名进行党的活动,不久又因暴露被迫离队。1935年1月他到达陕甘苏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庆北游击队”打游击,后编入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任四十二师三团三连副连长、前敌指挥部参谋主任、干部学校参谋主任、大队长等职。同年9月,由于“左”的肃反扩大化,张文舟被关押审查。1936年1月后,先后任陕北省军事部参谋、陕甘干部学校教育长、团参谋长、旅参谋长、军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陕北反“围剿”和西征,对陕北红军的作战和训练作出了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河防战备组织工作和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封锁、反摩擦斗争,培训了大批军政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指挥了保卫延安和宜川、扶眉、兰州等重大战役,作出积极贡献。1951年,张文舟出任装甲兵参谋长,后又赴朝代理志愿军参谋长,参与指挥了金城反击战和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任南京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装甲兵学院第一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1年任装甲兵副司令员兼装甲兵学院院长。1983年6月,张文舟将军离开军队领导职务以后,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并任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组长,为征集出版现代史资料积极发挥“余热”。1986年1月2日,因病在京逝世。



相关阅读
按揭买房为什么要公证(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婚前财产公证) 卡特兰为什么不开花蕾就枯萎了(卡特兰不开花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为什么冰箱多为白色(为什么同配置的冰箱,白色的更贵呢?) 水泥为什么要加水才会凝固(对于水泥你知道多少呢?) 为什么做盆底肌修复(为什么产后盆底肌修复必须做?) 天然气为什么便宜(天然气用的越多越便宜是市场经济规律吗?) 为什么本命年不结婚不搬家(老人言:结婚不能在三个年份结?) 为什么电脑鼠标没反应(电脑主机开机,为什么显示器,键盘鼠标无反应?) 钢材为什么要热处理(你知道什么是钢材的热处理吗?) 打雷为什么有声音(打雷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