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08:09:19
紧箍咒在《西游记》中是佛教的宗教戒律和修心之旅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统治阶层的不满,是作者对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无声的反抗。
紧箍咒作为一种理性力量约束着孙悟空,让孙悟空一心一意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约束孙悟空随心所欲,不服各种律条的管束。唐僧只有凭借紧箍咒的法力才能约束孙悟空,才能让其摆脱原始的欲望与冲动,一步一步地成为佛家和统治者所希望的人才,当孙悟空成佛以后紧箍咒也就自动消失了,这与人类社会文明礼法现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
人类社会需要用宗教礼法等文化与制度对人们加以引导、约束或控制,才能把社会矛盾与斗争维持在一定的烈度上,不至于使社会秩序崩塌或混乱。文明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有些礼法与宗教戒律就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有新的礼法和制度来约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紧箍咒是强制的手段的象征,是必要的,在道德方面代表了佛家思想,即修心修性;在政治方面代表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某些强制制度或手段;在思想文化方面代表了程朱理学对于人的思想意识的改造与制约,也是社会一定文明礼法的象征。
中国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文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专制的。《西游记》中的紧箍咒像是人为的枷锁,形象且逼真地代表着明代的文化霸权。
中国封建社会以秦朝的建立为开端,清朝的覆灭为结束。秦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自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与思想成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历朝历代也都强调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
元代开始的理学逐渐获得了官学地位,因元代不兴科举理学在思想界并不占绝对统治地位。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和明成祖注重教化,重用儒士;明朝中后期,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占据了绝对正统地位,统治者也加强了对民众思想的控制。
在程朱理学正统思想的高压之下,黄宗羲 王阳明,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新兴思想家提出了新的儒学观点,但这种新思潮社会影响力还不够广泛,影响有限。
此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科举不第,对腐败的朝廷和社会的黑暗作者不满,对士人阶层的腐败愤懑。这些新的思潮给吴承恩带来了希望,感受到了社会新的活力。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开始宣扬人的主体性,开始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思想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相似。
孙悟空是整个取经团队中不管任何时候都是最有个人独立性的,除了被念了紧箍咒时才会服从唐僧,一般都是在尊重唐僧和观音的基础上自己做出行动方案,独立自主意识最浓厚。只有他敢和玉帝对抗,敢和如来讨价还价,敢叫玉帝“老头”,敢直呼“如来”,敢对玉帝和观音发牢骚。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用谢肇淛的话:“《西游记》蔓延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入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以求放心之喻,非浪作数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近年来有些学者看到局限性指出《西游记》的主旨是在整体上宣扬心学,但实际的描写又有所突破。
吴承恩所处的时代社会黑暗,朝廷腐败。心学是作者在一片黑暗中看到的希望。因此,作者将最终的想法写进了作品中。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传统理性的怀疑与反思,也赞扬了独立自由的个性,渴望与追求自由。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他认为人心才是主体,心是万物的主宰,肯定人的主体性,强调知行合一,人本良知,格物而知之,强调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期间,有思想家出于探索世界本源的目的,开始反思理学,并开始批判程朱理学的迂腐与不知变通,倡导务实,理论结合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要务。
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异端思想受心学影响,在思想上有更多新的主张。主张以发展的眼光和新的标准判断事物,尖锐的,毫不留情地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理学家的以孔子的行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他倡导追求真人真心真诚,反对理学家们的假惺惺。
李贽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吴承恩在小说中也宣扬了这种精神,将孙悟空塑造成了这种精神的化身,孙悟空的成长经历就是这些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不断地修正的过程。
孙悟空是石头所生,无父无母意味着没有传统的束缚,在花果山和猴群自由自在地玩耍象征着人早期成长时心性的自由,野蛮生长;孙悟空去找菩提祖师学本领,象征着孙悟空开始进入社会,心性不再野蛮生长,开始受到束缚;但是并不是很受束缚,被逐回了花果山。
回到花果山后,孙悟空有高强的本领,又没有任何束缚,于是孙悟空的心性漫无边际地生长,才有了大闹东海,大闹地府,两次大闹天宫,不知深浅地挑战权威,于是如来给了孙猴子来了个五指山,一压五百年,把其自由生长的心性束缚住,不再失控。
这时吴承恩好像明白如果人的心性任其自由生长,没有束缚的话,会有毁天灭地的,于是他让猴子被如来收服了,压在了五行山下。还给了猴子一个取经的任务,一个师傅,一个紧箍咒,来限制孙猴子无限自由生长的心性。
作者塑造了孙悟空的自由与反抗精神,又给孙悟空带上紧箍咒,这并不矛盾,这与作者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吴承恩出身于明代的没落官僚家庭,其内心深处还是以正统思想为主的,想要追求统一,想在新兴的思想中找到与程朱理学共同存在的联系。
明代程朱理学是官学,处于统治地位,如同如来佛祖统治了佛家思想一样。孙悟空是一个异类,且来势凶猛,将其扼杀不现实,所以就用紧箍咒对其进行控制。
孙悟空除了最开始的不受管控外,慢慢地也明白了人要发展还是要受到一定的约束的,不能无限制地自由生长,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受控才能融入社会,这可能是作者对社会和朝廷一定程度妥协。
孙悟空在紧箍咒的管控下发展自己的个性是被允许的,就如同明代后期出现的异端思想家一样,在程朱理学之外的范围内发展自己的思想,为传统儒学增添新的内容,注入新的生命活力,还是会被社会所接纳的。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历朝历代起到了一定的稳定社会的作用,但是一定时期内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文化的专制也越来越强,在政治上统治者诛杀反叛者,在思想上用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进一步进行思想禁锢,打击异端者,戕害无数的先进思想家,使思想文化日益扭曲。造成了文化发展缓慢,社会的发展闭塞,在明代中后期阻碍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启蒙思想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先进思想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文化专制主义的盛行,使明代文人逐渐分化为非文人,不再保有自己的思想,不再具有思考的能力,逐渐转化为统治者的传声筒,直到陆王心学的出现。
南宋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强调“心”与“理”应完全合一。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还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认为心即是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陆王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的“心即理”与程朱理学所宣扬的“性即理”背道而驰。王明阳反对用外界的种种条条框框来约束心,以此来宣扬人的主体性,宣扬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后人提供了思想解放的理论。
吴承恩将这些新潮的思想赋在孙悟空身上,又特给了他一顶紧箍咒,就像文化专制这顶紧箍咒,束缚着中国古代文人以及思想家,稍有不对,不问是非,紧箍咒就已念起以示惩罚,让具有先进意识的有识之士像孙悟空一样陷入了自由与束缚,反叛与压制的两难境地。
这两难境地是孙悟空无法摆脱的,也是当时一直追求个性发展得像李贽一样的人无法摆脱的。孙悟空的个性受到紧箍咒的压制,就像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们受到程朱理学的统治与束缚一样。
鲁迅先生对《西游记》的评价:“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鲁迅先生认为《西游记》所描写的魔幻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化身,以现实世界为基础但是又以超越现实世界的形式来表现现实世界,神界折射出现实世界的影子,而现实世界以新的面貌出现在神界,所以《西游记》中的每一个形象都与现实世界有所对应。